演出作品

傳藝新意

「掰」字形為手分手的結構,字義有離別、分離,分開。「手」如同布袋戲偶的「靈魂」,演師以雙手在毫無生機的戲偶軀殼裡,注入靈魂,主宰著思想、情感、表達、行為,並創造生命的悲歡離合。「掰」字義並另有胡扯,亂吹的瞎掰、亂掰之意。台灣俗諺:「作戲空,看戲憨。」如同布袋戲演師藉由雙手舞出古今春秋,無論是史實,是傳說,或是憑空捏造,只要觀眾選擇相信,產生連結,一切都是真實的存在。

有一天,布袋戲偶突然「開光」,凝視布袋戲演師如何賦予它生命。

這一天,演師凝視著自己的手,疑惑戲偶的靈魂是否輪流附身於他?

《掰》融合了道教治喪法事的儀式演戲「挑經」手法,並改編宋元小說《碾玉觀音》為布袋戲版本,嘗試解構現代偶戲越來越流行的「人偶合一」神話。《碾玉觀音》原是說書話本,被載於《警世通言》第八卷《崔待詔生死冤家》,講述南宋臨安郡王府內碾玉工匠和繡坊婢女私奔潛逃,約定好生死不渝的一對小兒女,逃不過命運追緝,直到魂恨離天,卻還不肯鬆手。遙遙呼應本劇演師的「手」與戲偶的「身」怎麼「掰」開的命題。

而偶戲演師的兼差分身,渡魂使者,來回奔走於陽世與陰間的甬道上,熾熱生鮮的人間於他有如流轉無常的鏡台,漫長無垠的冥世才是萬靈來歸的終所。

《掰》

布袋戲藝術顧問/江賜美
布袋戲指導/柯加財
策展人/張啟豐
製作人/柯世華
戲劇顧問/王世偉
影像視覺顧問/蘇匯宇
導  演/柯世宏
編  劇/林乃文、柯世宏
影像裝置/張暉明
舞台監督/陳立婷
燈光設計/許俞苓
音樂設計/姜建興
編曲設計/郭珍妤
音響設計/賴韋佑
文宣設計/歐佳瑞
舞台技術指導/陳威遠
執行製作/謝雯棋
錄音工程/留聲跡錄音室
樂師/郭珍妤:揚琴、何宜蓁:南管琵琶
邱千溢:二胡、黃可嘉:三弦、月琴
陳聖璇:大提琴
演員/柯世宏、柯世華
樂師/姜建興、何宜蓁
製作協助&特別感謝:黑米創意工作室、快樂星實業社有限公司

評論與報導

表演藝術評論台

人與偶.台前台後.回望並向前走《掰》/白斐嵐(2021年度駐站評論人)

手是賦予,還是啟動魂靈?《掰》/蘇恆毅(專案評論人)

誰「掌・控」了戲台上的人生《掰》/林慧真(專案評論人)